华为胡厚崑:中国算力网络标准需统一,硬件、应用接口、数据共享应相互兼容
480 2022-09-26
@青言论史用时代与科技进步来解释中日相隔300年的两场战争结果的不同,确实是正论。
那我就从另一个维度来谈谈:
在文官配合方面,明朝文官以经略为最高官员,上至经略,下至主事,均为进士资格;可以说是一国的智勇之士集合。所以明军才能面对同样是集中战国精锐,倾国而来的日本,明朝始终用劣势兵力对抗,却始终不堕败势!(援朝明军最多时也不到日军一半)
这反映了明朝万历时代的强大,虽然各个军镇和政治势力也内斗得很厉害。(平壤之战后就闹出李如松在评功时亏待南兵的事),但基本还是能保持军政一体,能以全国的力量去对抗日本。
而300年后的甲午,近代西方观察家却将当时的一场战事称为“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一国的战争”。
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,在朝鲜真正能起作用的都是李鸿章的北洋军,南洋水师甚至认为这场战争和自己无关,包括平时的养兵,训练,甚至武器进口,都是李鸿章一人说了算。国内的其他政治势力对李鸿章战败甚至幸灾乐祸。
在19世纪明治维新后,日本和中国的国力对比本身就已经 和300年前的明朝完全不同,而比起300年前,清朝集中全国资源和人力的能力,甚至不如明朝万历时代,所以战争的失败一点不奇怪。